欢迎访问榆中县法院网,今天是

榆中县法院网


 

文字缘

  发布时间:2013-10-14 09:20:16


 

年少时,无论历史课本还是老师灌输,秦始皇都是一个残酷苛政的暴君,诸如此类,对其他历史人物的认识也是非善即恶。直到长大一点,一味地喜读文史类书籍,慢慢地对于历史人物,历史事件的认识,结合历史背景、常人惯常思维、情感,逻辑分析后得出自己的见解,不再持书本之见。数年来,已习惯于这样一种思维、认知、识别。

高中时为始皇帝辩解,做中肯评判。后来读余秋雨的《文化苦旅》,不仅找到共识,更是五体投地的拜服。这位文化史学者的文字、思想、著作,对我影响至深,直至今日。自这位大师出现在公众视野,便处于争议的风口浪尖,从无停歇。在近二十年的光阴中,他用细碎的足迹探访世界文明遗迹,包括中华文化遗迹与中华文明,完成了人类文明各大遗址的历史性考察。他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,引领读者畅游浩瀚历史长河,拷问历史,思索真实人性。这位大师始终是我倍加敬仰的、当今最优秀的文化史学者,名至实归的大师,文化界的泰山北斗。

始皇帝统一了文字,使得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得以记载、延续、传承。否则,前世一切经传、过往都只是传说,只是永远无法揭晓的谜底。比如金字塔,只是谜一样的存在,一种奇迹。前仆后继的历史学家、考古学家始终无法解读的金字塔上神秘符号——古埃及留存于世的象形文字。华夏文明,因何源远流长?因何灿烂于世界之林?因为文字。

说得清原由的喜好,算不得真正的喜好。没有一定量的阅读,并博闻广记,便写不出像样点的文字。仅有阅读量,不去动手,同样难以提高书写能力,却有较高的鉴赏力。我迷恋文字,喜欢读,也喜欢写,只是也没能写出像样点的文字,于是抱恨。记得儿时课业一团迷糊,《唐诗三百首》却被我在房前屋后、巷陌柳荫下偷背的烂熟,还有年长后的《宋词》、《古文观止》等。如今,很多人内心浮躁,脑间充斥着浮名薄利、潜心追逐光鲜表象,没有几人能静下心来读一段无关名利的文字,更不必说一本书。浓荫里、休闲地,凝神细读的侧影,竟是再难捕捉的风景。

曾经看过一个介绍各国教育的纪录片,最让人触动的是以色列人的教育以及对待书籍的态度。谁都知道以色列人绝大多数是犹太种族,犹太种族是世界公认的高智商人种。以色列人极为重视教育,半数以上受过大学高等教育。他们爱惜书籍,从不乱扔一本书,自己读完的、不想收藏的书籍,总是整齐码放在公共场合干净台面上、休闲场地的长椅上,方便需要的人带走,其中很多书内已做过细致注脚。如此对待书籍的一个民族,难怪在近一个世纪内完成了从颠沛流离、围堵屠杀中神奇的建立。

有些文字,流淌进心里,极其享受。比如《诗经》,便是我心意烦乱时的特效抚慰剂。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”只几句,便活脱脱勾勒出一幅对心仪之人求之不得、郁结于内、婉转愁肠,受尽相思煎熬的场景。

书写者,与捧读者虽无谋面,通过文字,却能搭建起心灵桥梁,引发共鸣,远胜于不得已面对一些人时的详谈赘述。捧读者不仅读得懂文字表面的东西,更能领略语境背后的蕴涵。这种情状对书写者,已是最好赏赐。曾听一位朋友讲,彼人十分肯定我的文字,也喜欢看。听闻后,心意翻涌,几度泪盈于睫。也曾听闻他人赞誉,也只是耳边掠过,不以为意。唯独这样的间接相告,因时因境,非比寻常,令人触怀。朋友只是寥寥数语,隔人隔境,我竟感受到彼人看我文字时的心境,正如彼人看我文字时感受到我写文字时的心境一样,因此而感动。

汤汤流年,俞伯牙与钟子期只是千年一遇。正如余秋雨在《出走十五年》自序中精准铺陈出来的同类,殊途却类同的精神构架。1994年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遇难,仅有的几件遗物中就有一本《文化苦旅》,有报社做事迹展览邀约余秋雨写序文,大师决然提笔,并自信能写出余纯顺内心之语。

文字,对于书写者,是一种精神寄托。一部好的作品,总能窥见书写者明灭可见的灵魂。古往今来,古今中外,优秀的作家,从他们的作品中,就能认识他们,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,领略他们独特的精神特质,从而领略那个时代的精神特质。

 

 

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