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榆中县法院网,今天是

榆中县法院网


 

杂谈

  发布时间:2013-01-11 14:58:44


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关于教育

为人父母者,无论身处高位还是低微,无不关心自己孩子的教育。对孩子的未来,寄予无限期望。让孩子接受教育,明确或是潜意识,都有在孩子身上实现或延续自己梦想的企图。

现代教育制度,在封建时期,表现为比较单一的科举制度。如今的科举制度只是教育体制的组成部分。古时只为功名,现世便为生计前途,也有极少数人为了难以具形的抽象理想。无论怎样,从根本上讲,脱不了“学而优则仕”的思想根源。

曾以冗长篇幅记述各个历史时期及一些发达国家所推行的教育体制,对一些个体、各阶层及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,企图捋一捋教育体制的脉络,捋着捋着,场面就混乱了,理论的东西容易让人感觉空洞乏味,也容易找不着北。

生活是实实在在的,孩子就在眼前,教育孩子的问题抬手就要用,大而无当的理论在自家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排不上用场,如今随处可见、随处可听,各个层落对于教育现状的不满,慨叹。教育体制又是诸多社会体制中的一部分,与其他体制缠绕丛生,无法单纯剥离开来。倘若就某种体制从根本上进行改革,何其难矣!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社会变革,无不以局面失控,继而难以推行的失败局面潦草收场。与其每日感慨现行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,不如悉心观察孩子、了解孩子,贴心教引孩子。仰天长叹千遍,不如坐下来和孩子细谈一回。

教育孩子,多给与时时关注,用心引导,以身作则。而不是端起架势开始教导,“坐好,写字,算数,背诗,应该如何如何”等等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关于朋友

与人相处,情感上不仇视、不对立都可称之为朋友。广义上,朋友就是泛泛之交、泛泛之众。背身时,各自的内心储存清空归零。如此泛泛类的朋友,相处久了,倘有一日永远离开,亦会怅然如许。

大千世界,芸芸众生,仅凭一些文字、一首曲子、一幅场景等就能共鸣,相同感受,心有灵犀,却是寥寥无几。更甚者,毋需更多絮语,就能了然于心,牵动缱倦情丝,又是凤毛麟角,微乎其微。“触目横斜千万朵,赏心悦目三两枝。”

人真是很奇怪的高级动物。尽管有的人,就相交形式而言,素无往来,也无储存,趋于陌生。在心底,却如同神交已久的老友,倍感亲切,毫无陌生疏离。偶有一遇,亦如一场促膝。

谁人不渴慕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?朋友,毋需多,能心意共通,内心连接,一个就已足够。四邻交好,八面玲珑,高朋满座,并不一定有真正能够交心的朋友。

真意难求,庸常又是常态,内心清寂寡淡、达观淡泊,未尝不是生命本真。

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关于婚姻

钱钟书曾比喻婚姻如一座围城,城里的人想出去,城外的人想进来。还有人说,婚姻是爱情的坟墓。怎样描述,都不过分。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。角度不同,得出的结论当然不同。看风景的人多,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。

婚姻如春雨,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。人生最主要的部分是在婚姻里度过,因为婚姻,丰富了我们的内心,丰富了我们的人生。有了婚姻,才能真切体会父爱如山沉厚,母爱似海宽博;有了婚姻,自然而然泛滥着“老吾老及人之老,幼吾幼及人之幼”的温暖情怀。

婚姻,又如一杯香茗,有醇香的苦味,得慢慢地、细细地去品、去咀嚼。能够品味苦,再苦,也不算苦,只是有别于甜蜜的另一种味道。生活,绝没有一味的风平浪静,一池静水般的生活,最终只能如死水将腐,枯木将朽。

日子过得好坏,要看个人智慧。宽厚包容,远比杯弓蛇影、斤斤计较得到的多。婚姻里,只讲奉献,不计付出,一定会收获幸福、快乐。细想,所有的不快乐皆为贪欲过多,贪欲少了,快乐就多了。所有感触、体味,说说容易,果真践行起来还需一套健全心智。

忠于家庭,有责任,懂得经营生活,幸福就会寿终正寝。幸福,从未走远,就握在每个人的手心里。

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 关于信仰

信仰是一种精神追求,支撑着你勇往直前,无往而不胜。信仰是一种很自我的状态,无论宗教、主义、个人追求等。

 随着社会发展,现如今信仰发展到多元化,信仰形式更为人性化。有人单纯拜佛,只为有求必应;有人仕途奔波,为求仕途平坦、青云直上,焚香祷告,祈求超自然、超现实神力,庇佑内心愿望达成;有人一心求财,梦想金银满箱,财运亨通,求神拜佛更是虔诚。现世的各路神仙都很繁忙,祈求办事的人那么多,所护佑的事情又那么庞杂繁琐,很难尽如人意。如此,不得不质疑,神灵会不会如凡间规矩看人下菜碟?若无,困厄之人的祈求愿望为何并未应验?若有,供奉丰厚的达官显贵又怎会旦夕崩摧?如此看来,世间世外,世事仍无常,神灵亦无力。

宗教出现的主要因素,不外乎人类面对种种灾难困厄时的无奈与柔弱,极度渴求超自然神力的庇佑,摆脱或对抗天灾人祸。蓬勃发展期被统治者加以利用,成为统治者从精神上驾驭、麻痹民众的有力手段和利器。

白岩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,在探望病中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时,曾谈及“宗教与主义哪个在人群中先消亡?”。季老说“假如人们解决不了对于死亡的恐惧,恐怕是主义先消失吧”。季老是研究梵文、佛学、历史等多项学术的大师,至今无人望其项背。

还有哲学专著中论述,共产主义实现的那天,信仰就会消亡。

在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,一切物质的、精神的东西,都变得摧枯拉朽,剩下恐怕仅有玄妙虚空的宗教信仰。因此,在世界大同的那天,自然灾害、身老病死一定不会消亡,那么引领精神皈依的信仰也不会消亡吧。

 

 

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