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榆中县法院网,今天是

榆中县法院网


 

彼时 彼事

  发布时间:2012-04-13 15:51:38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初到这里时,正值初秋,行动间犹如地下党,处处留心,仔细观察。也总自信于触角敏锐,看在眼里,意会在心里。

最先入眼的是院前院后、零星有致的几处小花园。每次进出,都会多看一眼。稀疏别致的几种植物尽显秋意,绚丽中略带萧瑟,落落寡欢里溢光流彩。总惦记着要细看,又担心被人诧异,没来得及驻足,迟疑间已错过了一个赏心悦目的季节。虽有懊悔,仍抱有希望,还有来年,仍可以细看的。

前院,自正门、围墙到办公楼前,尽有空地被进出道路自然辟为四块小花园,对称布局。园内植物不多,都很有特色,疏密有致,互为点缀,与其它园也是对称种植,相互照应,相映成趣。几株牡丹、几簇山菊、几棵松柏、还有几株不同种类落叶灌木,其余均为草地。入楼台阶两边园中各置一块凹凸有型的奇石,用篆、行两种笔体分刻“石心”、“法魂”字样。这么一种整体布局似乎不加雕饰,随性,自然,却匠心独具,“淡抹浓妆总相宜”。毫无拥堵之状,既不拘谨,又不散漫,那么随意、自在、散落一处,一种适时的惬意。后院极有限的空闲处,留置了直径约一米的三两块小园里种了丁香和玫瑰等,五月前后,芳香肆溢。

有感于这里的自然环境,随之喜欢上了这里的人文环境——这里对道德良知、社会公序有着严格要求和遵循的人文环境。

因于凡事走心的性情,有些事心内自生波澜。蒲松龄在一个个冷月疏风夜,寒亭孤村旁“浮白载笔,仅成孤愤之书。徘徊于小园边,竟也心生枝节,涌出无数神思,只是没有鬼魅灵异、狐仙花妖。每日但凡空闲,耗费心血,凝成文字,绵绵无绝衍生出一段段贪嗔痴傻的故事情节。写着写着,沉迷到自己虚设的情节,常常先感动到自己清泪数行。

曾经整理书柜时发现了年少时的习作本,由姐姐单位的材料单订制而成,现今纸页已显故旧。其中一篇习作有感于父亲言行,以父亲为原型,又掺杂了些当时一位有作为领导的传闻,大胆想象,用行业术语来说,艺术加工了一篇自命名为短篇小说的东西。

彼时,我十七岁,正待步入高中的暑假。闲暇无事,父亲说我的字写得好,让我帮着制做表格。表格内容多半是扶贫救济对象登记表、扶贫救济情况记录表等等。

父亲做民政工作,主要负责扶贫、救济项目,每年要分配几十万扶贫款项。为了做到切切实实款尽其用,平均每天徒步五六十里,颠簸在蜿蜒崎岖的山乡小路间,走访、查实扶贫、救济对象。在家里常常讲起救济对象如何如何生活窘困、老无可依。好奇心驱使,死缠硬磨要跟父亲去一趟偏远山村,为一些幸存西路红军、孤寡老人发放救济款。出发前,和平常一样,要整理包裹,是父亲为老人们准备的一些生活用品、药物、(父亲常常自己掏钱买此类物品)旧衣物等,我背小包裹,父亲背大包裹。

晚上回到家中已累到连口水都喝不下去,那可是在负重状况下步行六七十里山路啊!累了就坐在山路上歇会,吃几口自带食物。这种工作方式却是父亲的家常便饭。彼时,在现实中,在自己身边深深体会到人性可以这样伟大,品格可以如此高尚。父亲引导了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、朴素的、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认知及处世态度,才会在小小年纪深有感触写出那样一篇东西。那篇习作,尽管语言稚嫩,尽管布局字句欠合理。重读之后,还是被感动,被一种质朴、纯净的情感世界所触动,禁不住用半月时间回想、重写。没有生活、没有感触、再好的写作技巧也提炼不出内容。

蹉跎间又是一年。小院里绿波翠意,忘了注视花事烂漫季节里特有的景色,依旧憧憬沉静绚丽的秋,日子一天天滑过去了,秋天来了。

近秋了,欣喜中竟暗藏丝丝惆怅,剥离出了惆怅,寻究原由。世间的事就是这样,非此即彼,总难两全,暗藏玄机。直到有一天,惆怅的因由,以最具体、最极端的形式出现。惆怅里,与那一抹秋意再次失之交臂。表面上看,似乎毫无关联。

我的U盘不见了,里面有我凝聚了心血、耗费了悠长时日的文字。因为每日要增增减减、修修改改,尚未成形,没有备份。忽然之间,每日习惯被生生中断,抽空了心念,没了心内支撑。心情与身体状况总是息息相关,接着开始了不思饮食,头晕目眩,时有晕倒的可能。以佛语讲,着相了。六祖慧能说,每个人都有慧根,只看有无佛缘,“佛渡有缘人”,慧根说不好有没有,佛缘是没有的。我对佛的理解,佛是一种境界、是一种处世之态,是释迦穆尼开示菩萨们修行要证到的诸相非相的境界。我参佛,却不会去礼佛。参佛,只为淡而静的处世之态;礼佛,那是一种将佛嵌入生命的修行,譬如李叔同,我到不了那个境界。

生命长河,漫漫之路,总有经过,总有触动,彼时,彼事,映在心底,留作记忆,沉淀成厚度,温暖自己。

 

 

关闭窗口